中國礦用卡車行業市場發展趨勢-方大臂,擺動架
發布時間:
2020-07-28
中國礦用卡車方大臂,擺動架行業發展進程回顧:
1、完全依賴進口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正式開始發展汽車工業。由于國家發展和技術掌握的需要,中國汽車工業在發展之初選擇了中型卡車、軍用車輛和改裝車輛作為發展重點,這使得產業結構從一開始就出現了“輕量化”的問題。采礦自卸卡車等重型車輛仍需要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大量進口。
2、簡單模仿階段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徹底破裂,完全阻斷了非公路, 中國礦用車輛等礦用車輛的進口渠道。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非公路礦用車輛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載重量已高達150噸,有的甚至達到190噸,并開始大力發展電動輪驅動技術,中國明顯落后。此時,國家從產業戰略發展的高度提出了“打一場礦山大仗”的決策,解決了汽車產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使非公路的采礦車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點。但最終,只有15噸、20噸和32噸礦用自卸卡車進入大規模生產。1968年10月,一機部要求上海汽車廠試用大噸位非公路礦用自卸車。1971年2月,上海卡車廠開始生產礦用自卸車,1980年停止生產,共生產637輛。
這些產品在非公路,已經作為采礦車進入礦山,但是由于技術水平低,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與國外產品有很大的不同,遠遠不能滿足礦山的使用需求,還沒有形成規模。現階段,中國的礦山主要是進口礦用自卸車。由于這些產品大部分是由公路車輛改裝或簡單復制的,它們不是非公路,真正的采礦車輛,不能適應礦山的惡劣使用條件。因此,它們永遠無法取代進口產品,成為中國礦山運輸的主要設備,最終被市場淘汰,沒有形成氣候。
3、對外合作或合資引進和吸收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大大縮短了中國礦用自卸車產品與國外的技術差距,迅速得到了廣大礦山用戶的認可。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推進生產”的目標已經實現。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開始開發電動非公路礦用自卸車,載重量超過100噸。主要承擔研發任務的廠家有湘潭電機廠(現湘潭電機有限公司)、本溪重卡廠、常州冶金機械廠,但最終只有湘潭電機廠取得了成功。20世紀90年代初,常州冶金機械廠與長沙礦業研究所合作。最終,美尤尼特瑞格公司生產的12臺154噸馬克-36電動非公路礦用自卸車被出售給本鋼南芬露天鐵礦。主要的裝配零件都是進口的,由于南芬鐵礦成本緊張,被迫停產。這時,外資也加緊進入國內市場。1988年5月21日,英國特雷克斯設備有限公司與內蒙古第二機械廠(現內蒙古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成立北方重型車輛有限公司(現內蒙古北方重型車輛有限公司),組裝特雷克斯牌非公路礦用車輛及相關工程機械配套產品。4.自主創新階段
進入21世紀后,中國幾大非公路礦用汽車制造商生產的非公路礦用自卸車已成為中國,礦用汽車的品牌,在國內外用戶中享有盛譽。從礦車行業整體來看,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生產能力,產品技術水平與國外產品的差距也在迅速縮小,中國產品自主創新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下一條
推薦新聞
2024-01-31
2024-01-31
2024-01-23
2024-01-23
2024-01-23
2023-10-12